矢志奋斗,桃李芬芳
——记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老教授杨松林
扎根大地,青春无悔
轻轻拨转时光的轮盘,回溯至1976年的悠悠岁月,那是一段以青春为笔,汗水为墨,书写坚韧与梦想的知青篇章。青年杨松林怀揣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高中毕业后投身于上山下乡的洪流之中,将青春的热血播撒在贫瘠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杨教授插队落户于贵州乌当的一个小山村。尽管条件艰苦,他仍脚踏实地融入农村生活,秉持务实态度,虚心向乡亲们学习,并与他们一同在田间劳作。在朝夕相处中,他们互帮互助、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情谊,这体现了他务实的生活态度。
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为知识青年开启深造之门。杨教授克服复习资料匮乏的困难,在业余时间积极投入备考,常常于昏暗灯光下学习至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考入同济大学。进入大学后,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这为他在土木工程测量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基础,也展现了他对学术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务实。
深耕测量,矢志创新
1985年,怀着对知识的无尽渴望和对专业的深切热爱,杨松林教授踏入交大校园,开启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涯。在这里,他深入探索测量技术的最前沿,与先进理论知识为伍,同时,他也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培养出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思维。1988年,心系祖国教育事业的杨松林教授选择留校任教,扎根土建学院,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为学院的发展倾注心血,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在交大的日子里,杨松林教授对测量学的热爱与钻研,宛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焰,始终照亮着他的学术征程,也温暖并激励着后来者的前行。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深度钻研测量领域中的科研课题,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对它充满了热情。” 在学习测量学的道路上,杨教授秉持着勤奋刻苦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谈及过往,他淡然一笑:“在学习测量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我从未放弃。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杨教授在测量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推动了该领域的进步。特别是在全球定位系统(GPS)土木工程应用集成软件系统的研究中,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这项成果在铁路工程测量、路基变形监测等领域大放异彩。在隧道围岩变形多功能非接触量测及分析系统的研究中,杨教授深入隧道施工一线,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实测数据。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独具创新的测量方法和分析模型,为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
春风化雨,桃李满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杨松林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他经常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2001年暑假,他带着学生崔年治从重庆前往湖南怀化,深入渝怀铁路线的多个施工标段施工现场进行测量实验。两个多月的项目实践中,杨教授以身作则,教导学生们如何在复杂的施工现场环境中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如何与不同标段的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崔年治因旅途劳累和野外工作的辛苦而生病高烧,但杨教授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依然没有放松对整体项目的把控。
杨教授妥善安排好崔年治的治疗事宜后,立刻回到工作中,继续鼓舞团队士气,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教授的坚持和指导下,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保障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最终,该项目于 2004 年 12 月荣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二等奖。
学生们在各自领域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他们的每一项成就都如同勋章,映射出杨松林教授那严谨治学、倾心育人的优良品质之光。杨教授的学生金立新作为甘肃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第四届中西部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师,在桥梁隧道GPS测量等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成果,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十大工程测量工匠。学生张云龙博士也已经成为了测量领域的重要技术骨干,被中国卫星导航协会评为年度杰出青年。
在退休后,杨教授依然心系教育,协助学院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继续为培养优秀人才贡献力量。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乃伟大事业,教育工作者需具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关爱学生助其成才,提升自身水平为其指导,还应注重品德与责任培养,让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的公民。”这番话语,不仅是杨教授数十载教学生涯的深刻体会,更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结语
采访杨教授,让我们深受感动。他不仅是“土实木华,明德笃行”院训精神的生动诠释者,更是用实际行动为青年学子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杨教授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学者,在测量学领域深耕细作,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更是一名春风化雨的师者,为学生铺设成长的坦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我们应当谨记杨教授的嘱托,勇挑时代重任,争当强国先锋,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作者:孟嘉仪、王玺
指导教师:赵燕燕、易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