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工作动态 工作简报 综合新闻 工作研讨 人物专辑 流金岁月
 
校园心香——孙永春同志赏析校园文化景观(下)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10-09-25 阅读: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孙老心中校园文化景观的宏图,倾听他入情入境的美妙的赏析。

     第一文化带——思源春光 

     以南北中轴线为主线,思源楼群为主体,南延至南校门,西至天佑会堂,东至红果园宾馆。思源春光文化带由11处文化景观组成:

   1、南校门

     高度16米,重48吨,是全国高校中最高的校门,“交通大学”四个字不仅是校名,还寓意“交融世界,通达古今,大力学习国际先进科技文化”之意。紫色的正门,彰显尊贵,起名“紫门起航”,当同学们走入校门,在交大校园这片知识的海洋中学习,便为将来起航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指路石

   石材为灰色花岗岩的指路石,指示着校内5个堂、馆、楼的方位。建筑名称中的笔体,“思源楼”为江泽民手迹,“科学会堂”为邓小平手迹,“天佑会堂”为毛泽东手书及仿毛体集字,“图书馆”为郭沫若手迹,“红果园宾馆”为著名书法家题字。这座石碑以小见大,内涵深邃,体现了三代领导人在给我们指示航向,告诉我们:一楼两馆两堂的大门永远向交大学子开放,它们是知识的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思源楼

   作为第一文化带的主体景观,思源楼是由思源主楼、思源东楼、思源西楼组成的一组现代化教学大楼。位于校园中心,是为迎接交大百年校庆而重建的北京交通大学主楼。高50米,中部钢塔高达25米,思源主楼貌似一只腾飞而起的鲲鹏,东西配楼犹如鲲鹏张开的两扇翅膀。该组楼群体现了建筑学上的一种整体美,一鸟两翼,相得益彰。思源楼景观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思源楼题字:“思源楼”三字寓意“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交通大学47届校友江泽民学长所题。由不锈钢镀钛而作,金光闪烁,厉我万千学子,循思源之路阔步向前!

   思源楼记:全文为集体智慧之结晶,核心思想为:“不忘历史,开拓未来,人才强校,科技兴国”。

     科学之光画廊:思源主楼正厅设置了六位中外科学家巨幅油画象,命名曰科学之光画廊,包括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祖冲之、宋应星;西方近代著名科学家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意在弘扬科学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六幅油画象均出自名家之手,创作历时半年。气势恢弘的油画,目的在于唤起交大学子向科学家那样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严谨的治学之道,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紧迫的时代责任感。

   4、思源碑

    思源碑由红黑白三色花岗岩组成,形状为五方锥体,并在锥体棱角处镶嵌着五根石柱,表示由上海、西安、北京、西南、新竹(台湾)五所交通大学共建此碑。碑的主体顶部为老交大校标,图案由齿轮、铁砧、书本等组成,以示学校为理工科大学。此碑建于校庆110周年。

   碑的正面是江泽民为交大百年华诞所书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党和人民对交大人的殷切希望和祝愿!

   碑的左右两个侧面,刻有“饮水思源”四字,意在勉励交大学人,成才不忘恩泽,应树立为国效劳和为母校增光添彩的终身信念。后面的碑记,记述百年校庆的盛事。底座周围,建造了一个寓意性的喷水池,开启电钮,立即呈现流光溢彩的串串明珠,突出了生命之源的“水”;同时蕴涵“见水思源”的寓意。

      5、升旗台

   升旗台底座为具有中华石文化特色的汉白玉所铸,一柱高21.1米的不锈钢旗杆固定在底座上,象征我校为首批获批列入211工程的高校。每周一清晨举行升旗仪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碧霄白云之间,场景蔚为壮观。升旗台前是一片大草坪,红旗招展,绿草如茵。草坪冬夏长青,美化环境,尤如人之双肺,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6、天佑会堂

  (1)天佑会堂:天佑会堂是由始建于1953年的大礼堂改建而成的,2001年4月竣工。会堂内开展文艺活动的配套设施齐全、实用、舒适,且设计新颖、时代气息浓厚,内有座位1517个,是开展各类大中型文艺演出开展的首选之地。天佑会堂的题名,是借用毛主席“人民大会堂”五字手书中的“会堂”两字和仿毛体“天佑”两字组合而成。

  (2)“世纪之光”金属浮雕:是一幅充满现代气息的抽象浮雕,其设计造型选自我校学生投票结果,由9个不同直径的大球、72个小球以及连接于大小球之间的308条金属连线组成,整个作品貌似一个网络、一个组合、又似一个结构,宛如星球、都会、又如经络。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展示、观察存在的理念,揭示时代的特征,象征着科技事业的辉煌成果,更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7、詹天佑铜像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先驱,杰出爱国工程师,是我国最早一批留美学生,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在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年代,他热爱祖国,以大无畏的精神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工程艰巨的京张铁路,出色地以“人字形”铁路解决了青龙桥上下大坡道的难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在祖国早期铁路建设中,做出了彪炳千秋的业绩。为了学习先驱、激励后辈,在隆重纪念交通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落成,主像高3.3米,底座4米,总高度7.3米。詹公身着燕尾服,神采奕奕,表现出一位正气浩然的爱国科学家的形象。

     8、积秀园

     积秀园仿照江南园林风格而建,坐落于天佑会堂北邻,进口处石门正面刻有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骧题写的园名,后门是翠竹苑,中设水榭、步桥、“赏月亭”,是读书、小憩的好去处。

     9、世纪之声钟楼

   该钟楼是由模拟1923年北京交通大学老校门加上洪钟共同组成,建于百年校庆之际,由本校建筑系自行设计。象征学校光辉悠久的历史,意在唤起海内外莘莘学子对母校的回忆,惜流光,振兴中华。

   10、毛泽东塑像

     毛泽东塑像立于20世纪60年代,全身均由钢筋水泥浇筑,身高12.26米,此数字与他的诞辰12月26日相吻合。毛主席身着中山装,神采奕奕,笑容满面,高举右手向人群挥手致意!刻画出了世纪伟人的光辉形象。

     11、思源广场

   背靠思源主楼,面向大草坪,思源广场为交大中枢地带。长跑、舞会、趣味游戏、歌咏比赛等活动经常在此举行。

   另外,第一文化带的景观中还融有喜鹊合鸣及雪松独秀、法国梧桐、银杏等树种,大家可身临其境,细品味、静思索。

   第二文化带——园厅湖影  

   以校园东部明湖风光为主体,南临芳华园、东倚图书馆、西望科学会堂。图书馆前有茅以升老校长坐像,一湖、一园、一馆和一堂(含四厅),突显人文价值。该文化带共有6处、18个独立景观,其中还包括油画14幅,匾额14块,碑石10座,珍贵历史巨照58幅:

    1、明湖

   明湖早年为芦苇塘,20世纪50年代由同学们义务劳动

   挖掘成为一个人工湖,因曾放养各种鱼类,俗称“鱼湖”。80年代重新整修,取名“明湖”,喻“日月为明,光照千秋”之意。明湖由大小八景组成,分别为,爱知晴雪、芙蓉映日、瑞潭印月、飞瀑流霞、喷泉劲发、柳浪鸟语、荷塘观鱼、“明湖”石碑,其中“瑞谭印月”景观,借意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2004年,委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重新设计,设置了组合喷泉。现在的明湖成了学子们学习、休憩胜地。

   明湖石碑:碑身所刻“明湖”两字由著名书法家刘松岩教授题写。

    爱知亭:此六角古亭匾额上的“爱知亭”三字由老校长茅以升于1987年2月题写。

   甲骨文碑:是运输系84届毕业校友赠立。其中“知”为会意字,“行”为象形字。说明“知行”二字从形成时起,就有思考和行动相结合的意思。

   2、茅以升坐像

   1950年,毛泽东主席任命我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院士为新中国第一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为缅怀和纪念老校长,1996年校庆之际,特地铸造了这座坐式铜像。江泽民总书记为其题字,由中央美术徐源教授设计,茅以升的女儿亲自监制完成。

    3、图书馆

   南临芳华园,西依明湖,外观为七个八角形单组合而成。于1991年12月奠基,1994年1月落成。“图书馆”三字为郭沫若手迹。

   4、芳华园

   芳华园是以石刻艺术为特色的文化园林,园中共竖石碑8座,错落四周,中立女娲补天塑像,构成一片碑林艺术的胜景。

    (1)方华园碑:石碑刻有“芳华园”园名三字,位于北进口左方,由中国科学院书法协会副主席黄联成教授撰写。芳华,取“流芳的年华风华正茂”之意,寄托着对交大学子永葆革命青春的深深祝福。

   (2)毛泽东诗词碑:由昌平高粱红石材所铸,是园中最厚重的一座石碑,正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背面刻有“石破天惊”印章一方,突显诗词与书法艺术的精妙。诗词催人奋进,对青年人寄予厚望,鼓励我们仍要有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这种气概、意志和信念,来面对强国富民、复兴中华的新任务。

   (3)周恩来寄语碑:碑身书写“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是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时给同学的临别赠言。充分体现了青年周恩来的伟大预见和革命胸怀,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企盼。当今学子,仍应以此精神激励自身,不断创新,自强不息的强力奋进!

   (4)板桥诗画碑:碑文“浑如燕翦翻飞外,此是新篁正少年”,赞美了青少年天真活泼、真诚纯洁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面向未来的宏图大志。碑上的诗、书、画、印是中国线条文化的四绝,传递着人文信息和美学价值,不仅给人们带来感官的愉悦,更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感悟社会哲理,增添人们的精神动力。

   (5)名家题词碑:①“风正,树直,露润,花红”是著名书法家,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教授为我校建校75周年所作的题词。寥寥八字,内涵深邃,首先强调要有一个优良的校风,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其次强调了人才强校,应发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石碑背面的“书声”二字由著名书法家黄联成先生题写。②“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是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文史馆馆员周彤彰为我校八秩华诞的题词。石碑背面的“学海”二字,由著名书法家于植元所书。

   (6)“归”字碑:是由三块石头、三棵油松组成的一组景观,主石草书“归”字,为著名书法家黄联成题写,意在纪念港澳回归,期盼宝岛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7)五校校长植树纪念碑:“共植青松,亲情永恒,五峰同秀,云山峥嵘”, 纪念碑立于上海、西安、西南、北京、新竹五校校长北京峰会之际,1991年建成。这棵常青松象征着“五校同根”,五校学子虽然身处各地,但是同为华夏子孙,手足情深,都有着拳拳报国心,都有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豪情,在为中华腾飞而奋进的途上更应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中华之龙才能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

   (8)女娲补天塑像:位于芳华园中心位置。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立极造物,不怕牺牲,拯救人类。这传说让我们看到了原始的华夏文明,使我们为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身处校园里的交大学子更应秉承这种气魄和大无畏的精神,不畏学业、事业上的艰难困苦,把挫折当作旌旗,把失败当成战鼓,永不放弃内心的信念,紧随时代的步伐,去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该塑像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董祖诒教授。

      5、科学会堂

      别具特色的学术殿堂——科学会堂,东傍妩媚的明湖,南靠思源东楼,西侧通向思源主楼,北侧则是郁郁苍苍的林园。这座睿智圣殿让人意识到知识的无涯和自己的浅薄,使交大学子更坚定了最初的梦想,勤奋苦学,勇攀高峰。

    “科学会堂”四字为邓小平手迹。会堂内陈放多幅人像油画,体现出艺术与科技相统一的精神。前厅悬挂着以“科学的春天”命名的巨幅创作油画,是科学会堂的时代标志。油画以1978年3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为历史背景,标志着我们已进入科教兴国的历史新阶段。科学会堂中央是200人座位的会议大厅,四周建有院士厅、茅以升厅、郑振铎厅和智瑾厅4个人物展厅。

      (1)院士厅:为了尊师重教和充分展现我校8位校友院士的风采,特请著名油画家给每位院士制作了油画像,并专设一厅。除了八幅院士油画外,大厅中一幅名为《金色的胡杨》的大型风光油画尤其引人注意,(我国新疆、宁夏广袤的大漠中,许多树种都难以存活,唯有胡杨生生不息,傲然挺立。艰苦的环境铸造了她不怕酷暑、不怕严寒、抗盐碱、抗风沙、抗涝更抗旱的顽强品格。)本幅油画旨在颂扬院士们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的探究毅力,科教兴国的辉煌成果。

   (2)茅以升厅:茅以升是我校老校长,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曾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厅内设有他的油画像,是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戴泽的作品。厅内照片均为历史珍贵文物。

   (3)郑振铎厅:郑振铎是我校1920年毕业的杰出校友,五四爱国新文化运动旗手,反帝反封的战士,著名文学家、编著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厅内展有郑振铎画像,为著名油画家尹戎生所做。还有珍贵历史照片7幅。

  (4)智瑾厅:新加坡知名企业家莫若愚为我校1949年毕业的杰出校友,母校百年校庆之际,他偕夫人秦佩瑾来访,并自愿建立“智瑾奖学金”, 每年提供30万元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建立智瑾厅以示表彰和介绍他的业绩。该厅木刻竖匾为文学学者郭绵宗教授所书,雕刻大师杨文龙镌刻,入口门标“智瑾厅”为吴培德先生烫字。

      6、留园

   坐落于红果园宾馆南侧,专门为留学生建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园林,仿照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留园建成,融读书、休闲于一体。

     第三文化带——学海神韵 

   以东西主干路上的“知行”校训碑为中心,西至体育馆,东经奋进雕塑、迎客松及郑振铎塑像小广场,南至22号学生公寓文化墙,共有7处文化景观:

     1、知行校训碑

   位于思源主楼后草坪西部,与百年古槐并立。“孔雀绿花岗岩”石材。校训碑是在恢复北京交通大学老校名的时候建立的,随着恢复1923年的老校名,同时重新启用当时的“知行”校训,旨在传承百年老校优良的治学传统,弘扬交大立校精神,砥砺学子们

   创造优秀的学术品格,把严谨教学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传统精神发扬光大。背书碑文128字,与文化墙的“五之”相呼应,意在唤起学子们,既要从我国传统学习理论中汲取智慧,又要从现代知行理论中,尤其要从毛泽东的辩证唯物的《实践论》中把握“知行”的创造性的时代内涵,以体现传统学习理念与当代学习理论的结合。

   2、交大体育馆

   体育馆分上下两层,是一栋现代化大型

     体育馆,由原国家体委荣高棠同志题写馆名。馆前两尊铜像,一为女性羽毛球运动员动态像,一为男性乒乓球运动员动态像。均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由中日合资大青公司铸造。

   3、奋进雕塑

   该雕塑为我校77级毕业生于2002年毕业20周年之际赠送给母校。图案为蜿蜒上升的两条钢轨,钢轨底部扭曲而逐渐平正,且两条钢轨的走向成为阿拉伯数字的“77”两字,寓十年浩劫后,以77级大学生入学为标志,恢复高考制度,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大刀阔斧,拨乱反正,使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之意,上端部为凌空腾飞的两架飞轮,祝愿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4、迎客松

   此松树龄60岁以上,枝叶繁茂,四季常青,位于科学会堂北侧,东西南马路的交汇口,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配以刻有“迎客松”三字的山石一块,代表交大盛迎八方来客,给人以温馨和谐的感受,并希望世界充满爱。

    5、郑振铎铜像

   为缅怀和纪念杰出校友郑振铎的光辉业绩,鼓励今人,昭示后人,在科学会堂西门外广场为他树立半身铜像,与科学会堂的“郑振铎厅”相呼应。 

   6、“五之”浮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5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骧先生书写,镶嵌在22号学生公寓文化墙上。“五之”内涵深邃,出自《礼记.劝学篇》,实乃“知行”校训的释文,前四个“之”属于“知”的范畴,后一个“之”属“行”的范畴。宋时教育家朱熹在开办白鹿洞书院时以“五之”作为书院学习守则,可见这“五之”在我国流传之广。如今的知行理念,将启发我们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精神,创造出更新的优学方法,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7、“母子情深”碑

   计算机中心旁树立的熊猫母子深情碑为成都校友会祝母校110周年华诞敬赠,熊猫像与身后竹林辉映成趣。深刻体现了莘莘学子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

   后记

  ——精心营造特色人文景观 校园建设彰显育人功能——

  

     校园人文景观是凝固了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物化体现。北京交通大学以校园人文景观作为情景渗透式教育载体,传承百年来积淀的“爱路报国、知行统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优良传统,激励着一代代交大人奋发有为、报效祖国。

   从文化审美、艺术审美的视角将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科学相结合,把学校建设一个优美高雅、安全舒适、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环境,强化了人文景观的指导引领功能、熏陶塑造功能、凝聚整合功能、调适激励功能、传播辐射功能,校园已成为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育人家园。 

     一、“四个同步”打造特色文化环境

   为突显大学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创新性、时代性,在校园整体建设和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做到了“四个同步”:

   思源楼群建设与学校精神塑造同步,传承爱国荣校传统;

   校训碑的树立与百年“知行”传统的发扬同步,塑造求实学风;

     科学家画像群的制作与科学素养的培育同步,弘扬科学精神;

   图书馆区域的建设与求知氛围的形成同步,砥砺学子奋发有为。

   由于学校将整体建筑布局与文化环境构思同步进行,所以,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完整体系。依托教学主楼、科学会堂、图书馆、体育馆和其他文化环境的建设,在校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带,各有主题,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北京交通大学厚重不失激越、博大不失灵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有形的校园环境和无形的校园文化传承交大传统、塑造求实学风、弘扬科学精神、砥砺奋发有为。

   二、特色文化环境强化育人功能

   北京交通大学基本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始终是以育人为中心的,二者同步,对于学校整体育人工程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引领功能 

   学校校园建设通过内在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师生员工主动接受和吸收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通过师生在校园中的感性审美体验, 促进学生情商、智商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校园建筑的布局、造型、风格,以及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在不忽视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以可感的宜人形式给学生以直观的美感,发挥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励向上的作用。

  (二)熏陶塑造功能

   学校校园建设使师生置身于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感染、启迪,滋润心田,涵养德性。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师生员工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会环境,对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影响。

  (三)凝聚整合功能

   学校校园建设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的标志,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粘合剂,使学校产生一种凝聚力及向心力,把师生团结在学校精神的周围,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学校这个集体,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园,以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已任,将自我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校园文化环境以生动却又隐蔽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提出要求,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凝聚和整合作用。

  (四)调适激励功能

    从天佑会堂到红果园绿化带梧桐成荫,吸引八方英才汇聚交大;成排贯穿校园的“活化石”银杏静静诉说着交大百年树人的历史;粲然的红果园诉说着酸酸甜甜的校园人生;参天的杨树、国槐伴随着一批批交大学子成为栋梁之才;明湖的波光映衬着“爱知厅”中莘莘学子的身影。

   分布在校园内的科学箴言牌,是无声的教师,传授着科学的真谛;“奋进”雕塑,激励着交大人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知行”校训碑教导师生践实笃行,恭行不怠;周恩来“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寄语碑激发了一辈辈交大学人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五)传播辐射功能

   学校校园建设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其内部形象,激发了师生员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崇尚心理;而外部形象,更深刻地反映出学校的特点及内涵。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除了对学校本身产生很大影响外,还会对社会公众、对本地区以及更大范围产生一定影响,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构成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较强的传播辐射作用。

   三、校园文化环境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境渗透式教育载体

    学校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构成了光荣传统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求实学风教育的渗透式教育情境,将师生在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中得到的体会和感悟内化为求真、务实、创新的动力,从而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这种情境渗透式教育载体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持久的渗透性。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立足于学校教育环境中。它的内容以及由其烘托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对大学生的影响像滴水穿石,日积月累,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其品德养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并持久地发挥作用。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这种情境渗透式教育载体使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形式上,兼顾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造了他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在内容上,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并将世界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颇具开放性的国际文化氛围;在功能上,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需要,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和,注重现代化专业人才培养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创建一个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文化的基地。

   北京交通大学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文化环境,突显了学校百年的优良传统,蕴涵了寓意深刻的育人功能。迄今为止,已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天津、上海等五省市到学校专程参观校园文化景观并进行了交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追求效果的同时,始终本着就地取材、经济节约的原则,便于推广,深受关注和好评。

   注:本文集内容有配套的配音配乐幻灯光盘,同时也可在北京交通大学网站上浏览。

     http://www.bjtu.edu.cn在信息资源栏目中点击校园新闻网,再点击专题报道

   北京交通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系电话:(010)51685016

                                                                                                                                51684141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北京交通大学 党委宣传部  ?2000-2007
     E-mail:bjjdltx@bjtu.edu.cn   电话:010-51684611/4141
                       BJTU ICP备1907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