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工作动态 工作简报 综合新闻 工作研讨 人物专辑 流金岁月
 
名师足迹——王玉凤和物理演示实验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08-06-20 阅读:

   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一直对自己所学、所教的物理学专业心存感激,她说“学科本身就有着无穷的魅力,而科学家们高尚的人格和精彩的人生,更给予人们无穷的精神动力”。

     2006年9月9日,在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王玉凤教授接受了国务委员陈至立的颁奖。一年前,在同一个舞台上,她主持的《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因而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颁奖。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家玻尔倡导的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被人们赞誉为哥本哈根精神。走进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就能感受到学生们的兴趣、欲望和自由探索的澎湃热情。静电高压系列实验、超导磁悬浮系列实验、全息系列实验、近百个趣味展品,为同学们回答着对物理学的种种疑问。无论是力、热、振动与波,还是电磁学、光学,通过演示学生们都会得到启发、找到答案。“物理演示与探索”导学系统,声像图文并茂,更能引导学生自主式地、个性化地学习。

   大学承载着知识创新的使命,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大师的精神感召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事业代代相传,使创新型人才绵延不断。

李士群

2008年6月

  

  【注】李士群现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理论中心主任、北京交通大学关工委主任

  目     录

  走上三尺讲台,心系学生

  给枯燥的理论课添彩,建立自由探索的演示实验室

  以身立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倾情投入,挑战自我

 

  名 师 足 迹

  ——王玉凤和物理演示实验

  

  

    徜徉于校园,与你擦肩而过的老师、同学有多少能让你铭记?当你从母校毕业时,有多少老师的良苦用心能让你理解?或许,你曾与这样一位女老师相识,或许,你曾与她匆匆地擦肩而过:朴实的外表,坚毅的神情,充满活力的一颦一笑,她,就是理学院的王玉凤教授。也许,斑斓的色彩会吸引你的视线,而我们要讲述的这位老师的故事,她能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震,会让你猛然意识到:为了我们的成长、成才,原来学校有这么好的老师,她的人生一直就是默默地奉献……

    王玉凤教授于1967年在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1977年调入北京交通大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她数十年如一日,积极引导学生走近物理课堂、领略物理的奥秘和做学问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教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走上三尺讲台,心系学生

   见过王玉凤教授的人大多会认为她是一个没有负担、倾心事业的快乐女性,却很少有人知道她温和的笑颜背后所蕴含的顽强的意志、骄人的成绩以及荣誉背后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三十多年前,即将从南开大学毕业的王玉凤老师一夜之间成了“黑帮子弟”,被迫去长春的一个工厂开车床,干那些年轻力壮的男师傅们才干的活。在工厂里日复一日的体力活并没有摧垮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身处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岗位,但她仍然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唯一让她觉得失望的是,儿时的梦想、学生时代的偶像——居里夫人,似乎离自己越来越遥不可及。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国家领导人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高考制度恢复了。这时的高校教师非常紧缺,在工厂工作了10年的王玉凤经过反复思量决定离开工厂去高校做一名老师,这样能将自己的所学用在更合适的地方。

   回到学校之后的王玉凤清楚地知道,十年的光阴早使以前所学的知识模糊起来,甚至有些知识早就过时了。但是,“既然决定走上三尺讲台,就必须讲好每一堂课”她这样告诉自己。夜深人静之时,在那间合住户共用的厨房里,一张小茶几、一个小板凳,她写书、备课,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宝贵时光。为了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她查阅大量资料,详细地书写教案。就在她兴奋而又紧张、艰苦而百倍地努力工作之时,命运却将她推入了情感的深渊——活泼的小儿子突然脑出血,手术后偏瘫失语。儿子六进手术室,治疗、康复训练、重新学说话、学走路,而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大儿子也曾重病两年,这一切足以让作为母亲的她在精神和体力上透支,感受到生命的极限。但王玉凤没有被厄运压垮,没有放弃她割舍不掉的事业。当一天的工作画上最后的句号时,王玉凤曾失声痛哭,是宣泄对不公命运的痛恨,更是庆贺自己心灵上的成功。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当学校对她的岗位进行新的调整时,她也没有说一个“不”字。

   1985年,交大开始招收物理专业,王玉凤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负责专业建设。开始只是负责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联系实习基地等工作。考虑到专业就业困难的情况,她建议学校将专业方向确定为“无损检测”。这样,交大就能拥有自己的优势,因为无损检测在当时各个学校尚属空白。但是,新的学科建设面临很多困难,于是,她又和其他老师担负起编写教材、建实验室、外聘专家等任务。在这个岗位上她一干就是10年。有段时间,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学校曾考虑是否取消这个专业。王玉凤老师听说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用她的话说,应用物理面太广没有特色,但是这个专业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交大以工科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学校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学科,于是,她建议将物理专业改为:光信息科学技术。她坚持自己的理念: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容易取得成就。为此她向学校做了大量的论证,在厚厚的报告书里,她阐述了“理为工之本、工为理之用”的理念,将过去十几年毕业学生的去向、成就一一罗列。在她眼里,这些学生就是她的骄傲,而学生所取得的成就也证明了过去的学科建设不但没有白费,并且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就这样,学校没有撤消物理专业。

   给枯燥的理论课添彩,建立自由探索的演示实验室

    1997年,国家启动教改工程,倡导教学基地建设。学校领导将其视为促进学校改革的难得机遇。王玉凤老师凭借已有的工作基础,牵头承担了工科物理教学改革项目,最终成功申报了电工电子、工科基础课-物理两个国家级教学基地的建设任务。尽管此时校内“教改需要加强”的意识很强,但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各方面都不愿意投入:管理部门不愿意在空间经费上多投入,老师们更不愿意在精力上多投入。当学校在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时候,演示课改革的任务却没有人愿意承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搞教学演示没有学时。此时,理学院做出一个决定,把时任教育部物理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对办学理念和教学改革非常熟悉、又是教授职称的王玉凤老师安排到物理教学基地,专门负责物理演示实验课题。其实,在找到王玉凤老师之前,当时的理学院院长曾经找了三位老师谈话,希望他们能承担起建演示实验室的任务,他们都因各自的原因而没有接受这个任务。院长找到了第四位老师——王玉凤,这位已经临退休的老师会不会和前三位一样做出否定的回答,院长自己也不清楚。毕竟在老师们眼里,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当院长找到她时,她认真地听完了院长的陈述,心里想着:“对于学校而言,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任务。如果人人都不去做,这个实验室就没有建立起来的希望了。”在她看来,学校发展的需要远远胜过个人的利益得失。当她肯定地表示愿意负责这个项目时,院长又惊又喜。

   刚接手这一工作时,王玉凤老师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从何入手。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重要基础课,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演示实验在配合课程理论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丰富多彩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意识。然而,在北京交大着手实验教学改革之初,物理演示实验在国内多数高校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多数高校没有物理演示实验室,个别学校即使有演示实验室,在项目数量、内容质量和上课模式上也远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直到1998年底,她觉得交大的实验室并没有特色。怎样才能将实验室建得更好,是那年冬天一直萦绕在王玉凤老师心头的大问题。

   北京的冬天寒气逼人,她一遍遍思考着改进实验室的办法,最后她决定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去考察全国高校物理演示实验的情况。在最冷的12月,她开始在各个高校奔走,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吉林,只要是在物理演示方面比较好的学校她都跑了个遍。回来之后,她没有顾上休息,马上开始撰写调研报告,并提出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在10多页纸的方案里,她强调学生必须充分参与、时空必须充分开放、培养必须体现个性化、手段必须现代化。基于“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理念,她试着突破演示实验仅限于教师表演的传统模式,全面规划并制定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包括实验室的功能定位、项目规划和布局、导学系统的开发、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方案的可行性,王玉凤老师领导的课题组还专门召开了由清华、北大、北航、北师大等兄弟院校的同行专家参加的方案论证会。

   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此建设方案内容丰富、定位准确、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是一个有改革新意、有特色、符合当前教学改革大方向的方案”。专家们还从建设思路、定位、发展,到新技术的采用、实验室的名称内涵,方方面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精心设计的方案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学校同意了课题组的申请,开始给王老师配备实验员、实验室,他们开始了创新实践。鉴于当时高校物理演示仪器国内产品很少、国外产品很贵的现状,王玉凤提出资金有限,那就“修、买、做三结合”;实验室面积有限,那就先选择小型仪器,后大、中型。交大也曾有过规模很小的物理演示实室,后来因为没有定编等种种因素慢慢地就萎缩了,实验仪器被丢到废弃的楼道里,实验室改成了理学院的机房。在这种条件下重建实验室,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半年时间,她和一位退休教师、一个实验员、几个学生忙碌在面积不过25平方米的实验室,用学校支持的6万元经费,购入、研制和修复改造了三十来项实验仪器,在电气学院的6个班做了试点。

   王玉凤老师把以前堆放在楼道里的部分仪器一点点清理出来,进行加工、改造。为了买到价格合理又适用的实验器材,她跑遍了各个学校。2月的吉林下着鹅毛大雪,她不顾严寒去吉林大学购买一个实验仪器。回来的时候,她挤在火车卫生间附近的走廊里站了足足十几个小时,回到北京她双腿已经全肿了。可是这位坚强的老师并没有觉得委屈,在她心里,只要这些仪器能够发挥出它们的作用,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一些物理实验,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除了忙实验室的工作,她一直还在给学生上课。在教学中她发现,大学生知道的物理现象基本上来自中学老师的描述和讲解,从来没有真正见过。“大学生在实践方面太欠缺了,大学物理课应该有演示实验去支撑。否则,光凭一张嘴,从头讲到尾,不管你怎么费力,也还是讲不出物理学科的色彩来”、“你要是不在教学第一线对学生的情况有那么深切的了解,改革的冲动和迫切感就不会那么强烈”。她当时的想法是“仪器尽管不太好,但是只要学生见着了就好,如果错过了,整个一届的学生就都错过了。”她和课题组人员一起开始做一些技术难度不大,但又比较显眼的演示仪器,他们自己进行设计、画图,然后交给工厂加工。虽然刚开始做出的仪器只有力学方面的七八样,但在学校的鉴定会上,这些小仪器获得了校方高度的认可。这时,王玉凤思量的是如何将实验室的演示仪器做得更好、更多。但这些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她将购买仪器的帐目交给学校财务处进行审查,目的是让学校放心,也为给项目组争取更多的资金。

   1999年,第一批学生进入了实验室,看着学生们惊讶的表情、求知的眼神,听到学生说,“我从来没有如此走近过物理。原来在我眼中,物理就是枯燥的公式和繁赘的计算,今天我才发现物理竟是如此的神奇和奥妙。”她感到特别欣慰。她发现,原来自己对实验室所有的努力其实只是为了让学生们喜欢,这更坚定了她把实验室建好的决心,她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到这个演示实验天地来领略物理的精彩。可是,紧接着问题又来了,学校并没有物理演示实验课的课时,有的实验室老师犹豫是否要给学生上这门课。  

   但是,在王玉凤老师眼里却只有心爱的学生们,她考虑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从自己的奖金里拿出钱来作为这些老师的津贴。只要能让学生到实验室来,这些经济上的问题她都愿意自己来承担。一连好几年,她都这样做了,为了不影响老师的上课情绪,她将自己贴钱的事情隐瞒了下来。                      

   学生的肯定让王玉凤老师更加充满热情,为了扩大实验室的规模、申请项目资金购买设备,她认认真真写好每一份计划书,对实验室进行细致规划,甚至在学校领导面前立下“军令状”——保证让每一寸空间、每一分钱都发挥作用。学校经过权衡利弊、认真考虑,开始对实验室投入更多的资金。此时,有些老师对王老师不理解,对学校的支持不理解。认为王老师快退休了,何必要这样辛苦呢?学校的资金很有限,应该投在更容易起实效的地方。很多人对王老师没日没夜制作实验仪器的行为感到疑惑,对她的付出感到不解,甚至说她是扮高尚。听到这些言语时,王老师丝毫没有理会,她心里在乎的只有学生,她要保证实验室的实验员们没有思想负担地认真工作,自己率先为他们做榜样。她经常说:“我们的实验室是一个新生事物,遇到困难、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怕吃亏,要大胆地去进行尝试。”2004年物理演示实验室得到了国家专家组的肯定,这给课题组的老师们带来了更充足的信心。

   2005年9月,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王玉凤教授主持的《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在1873项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特等奖。由众多学科精英组成的专家评审组给予本成果高度评价:“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仪器开发、实验室和教学软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具有创新性,对全国高校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价值。”每四年评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唯一的一项国家级奖励,等同于国家科技奖励,这是北京交大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项。这项高荣誉的到来对于学校来说是莫大的喜讯,对于王玉凤老师来说,是继续前进的动力。

   在获得奖项不久,她又写出了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她认为,荣誉给学校和实验室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目光,物理演示实验室已经成为北京交大的特色和亮点,应该让这个亮点继续亮下去,为更多的学生带来实惠。走进物理演示实验天地的不只是交大的学生,许多的学校通过交大这个平台也引进物理演示实验。王玉凤老师认为,此时是实验室发展的好契机,她仍然奔走于各个仪器生产厂家,为购置仪器和厂主讨价还价,还将研发的实验设备推荐给厂家进行生产,将物理演示实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目前在这个6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名学生的“物理科学探索乐园”里,有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好的实验项目120多个,趣味展品近百个,无论是力、热、振动与波,还是电磁学、光学等等,同学们在书本上对物理学习的种种疑问,在这里通过演示都会得到启发、并找到答案。还有几十项是国内首次引入物理演示教学,如:静电高压系列实验、超导磁悬浮系列实验、全息系列实验等,内容新颖,效果生动。此外,实验室还可以提供200多段内容丰富的课堂插播录像片和30多个课堂演示实验供教师选用。它们覆盖了大学物理的主要教学内容,并追踪近代物理和高新技术的新发展,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和丰富多彩的学科特点,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光控制的排箫、熊熊燃烧的人造“火焰”、栩栩如生的全息图、有惊无险的高压作业区、有如身临其境的立体电影……走进物理演示实验室,丰富多彩的演示现象让学生惊讶得合不拢嘴,而这些现象所展示的物理原理,更让学生们如醉如痴,不自觉地要在仪器前看上一遍又一遍。为了让学生感受大师风采,感悟物理之美,实验室外面增设了介绍12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演示屏。导学系统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精力、基础、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自主学习。自投入使用以来,每天从早8点到晚10点半,触摸屏计算机前几乎没有中断过学生。来访的兄弟院校同行也高度赞扬演示实验室,对导学系统纷纷要求共享。2006年暑假,全国演示会在我校召开,同行们参观实验室时赞不绝口,很多老师推迟返程时间,为的就是对物理演示实验室有更深入了解。

     以身立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王老师的课好是出了名的,导致我们占座成了很大问题。老师很谦虚,其实物理知识很丰富,感觉上老师的课真是一直都在学习新知识。上课很有条理,课件做得也挺好,而且上课语速适中。”这是一位普通的北京交大学生在网上写的感想。

   随着兴趣的被激发,学生对实验和实践有了新的认识,一些学生看了现象,懂了原理仍不满足,就缠着王老师,要求提供条件自己动手。王老师通过向学校申请,硬是在寸土如金 的教学楼里挤出了7平方米,专门投资近 8万元,配备了常用的钳工工具、电工工具、无线电仪器、光学平台和附件,办起了学生创新实践天地实验室。一批充满好奇,想一展身手的同学就有了用武之地。在这里,学生可以参与设计教学仪器,也可以完成自己设计的项目。现正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刘剑锋十分兴奋地介绍,在大二上物理课时,对负责这门课的王老师印象特别深,觉得她很爱护同学。后来,就在课下和王老师联系,试着表达了自己要做点东西、锻炼一下能力的想法。没想到,王老师竟很痛快地答应了。王玉凤老师说,面对学生提出的“提供条件让他去做”的要求,其时也曾犹豫,场地本来就有限,学生做的东西大多数实用价值不大,何况钱打哪儿来?谁去管理?可是既然学生提出来了,有动手的欲望,是好事。她嘴里还真就说不出一个不字。她就在实验室里空出一个角,腾出半个桌子大的地方,出了一个题,让刘剑锋在那里干。之后,又有学生陆续参与进来,实验室的老师们就全力向学校争取,设立一个专门的实验室。人力物力财力投进去了,就有一批学生在这里白天晚上地干。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越来越感觉在这些学生中有人蕴藏着一种能力,如果不给他们创造条件,就对不住他们。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学生有自己的信息发布会、方案论证研讨会,学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方案拿到会上来讨论,开过交流研讨会以后,所有方案被分成三类:一是可行性和原理都没有问题的项目,可以马上进场实施;二是可行性稍差,但对原理把握正确的方案,设计者回去完善后即可进场实施;三是可行性不强,效果一般的,设计者或改进方案,或选择新的方案拿到下次方案交流研讨会上陈述。凡是进场实施的项目都将得到实验室的贷款资金支持。

    在创新实践实验室王玉凤教授和同事们充当学生的指导老师,负责技术指导、营造环境、组织实践并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提供招标项目等。在信息发布会上,除了公布需要完成的项目外,还请学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参加投标的学生要自组团队、自选子课题、自定方案,并于一个半月后参加方案论证会……一切程序与正规的科研别无二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没有思路、畏难、浮躁、想放弃,王玉凤教授和同事们就抓住关键点进行教育和指导。做这些工作不是硬性任务,且都是无报酬的,但王玉凤老师从不计较,她常说:“学生是第一位的”。为了学生,王玉凤老师经常加班,自己垫钱买实验材料,有些经费至今没有着落,但她从无二话。两个长期参与实验室建设的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期间经济上遇到了困难,王玉凤老师毫不犹豫地掏出了5000元钱。而类似的事她做了不止一次、两次。对待学生,她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使他们倍感母校的温暖。很多长年参加项目研究的学生,即使考上了外校的研究生,每周仍回来帮忙。他们说,实验室就像一个大家庭,他们曾经在这里收获颇丰,也愿意回到这里来为学弟学妹服务。 

   几年中,创新实践实验室吸引了200余名同学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经常有人一连几天吃住在实验室,大年三十“创新实践天地”也是灯火通明。学生自己动手,开发了亥姆霍兹线圈、直升机演示角动量原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窥视无穷等演示仪器。到目前为止,由学生完成的科技创新项目有20余项,在研项目20余项,其中多媒体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系统、超声测距、盲人拐杖等项目预计将会有很好的社会价值。此外,学生创新实践实验室的同学去年首次参加学校和北京市的“挑战杯”比赛,获得北京市三等奖1个,校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4个,基本包揽了校内的全部硬件奖项。机电学院99级刘剑峰因创新实践成果突出,被破格保送到中科院电子所攻读研究生;机电学院99级曹豪英、吕德军、韩芳等同学从2000年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一直坚持到毕业,保送读研后继续在实验室做助教,继续参加实验室建设;机电学院99级王志博、刘剑峰同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结合创新实践项目选在物理系做的,并同时获得优秀论文。

   某一学期上大学物理课时,王玉凤老师注意到,计算机系有一名叫杨欣的学生对物理课很感兴趣,他染了一头的黄发,还戴着项链、耳坠和戒指。课下他老找王老师咨询看看可以做点什么。看着这位学生的“造型”,王玉凤老师一直想说“你如果想在我这儿干就把这些摘下去”,可是最终她还是把这些话憋回肚里,把了解当时的触摸屏计算机市场行情的任务交给了他。令她没想到的是,这名学生跑得中午都没顾上吃饭,脚上还磨起了泡,最后交给王玉凤老师的是一份详细的报告,包括厂家、产品、功能、市场价格等。由此,王玉凤老师彻底改变了对他的印象,而这名学生也在她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开办的创新实践天地展开研究,成了实验室的“小研究员”。不久,这位有着独特打扮的学生自觉改变了自己的装束,让王老师眼前一亮。到了本科毕业时杨欣共做成了十个项目,并且都在挑战杯比赛中获奖。杨欣还把自己在实践天地学到的知识写成教材给自己的师弟师妹,这部书稿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出发,全面介绍了进行电子设计与制作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丰富而实用,甚至连电子元件的购买地点和单价都有注明,其上半部分《电子设计从零开始》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杨欣也因为在实践方面的突出表现而被英国伦敦大学录取为研究生。2005年,当杨欣写的第一本书出版时,他第一个感谢的人就是王玉凤教授,他在后记中这样写到:“王玉凤老师多年以来对我们不遗余力的帮助和支持就像对待亲子般,她的执着和乐观精神时刻感染我们。”王老师对杨欣也印象深刻,在谈起他时,王老师总说:“想起他,就好像在提醒我自己绝对不能以貌取人。尤其是对待学生,当老师的要多给他们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

   对于创新实践天地,在王玉凤老师眼里,实际上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一个延伸,是培养尖子生的又一重要课堂。在这里,学生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动手动脑,自己确定课题,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道开论证会,论证过关后付诸于行动。王玉凤老师表示,创新实践天地确实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学大学物理开始,一直到毕业,保研后还继续,甚至有的直到博士还继续在这里研究。

   倾情投入,挑战自我

   几年前学校里提倡教师上课用电子教案,虽然对老教师没有要求,但好强的王玉凤老师还是自己摸索着做了起来。四年前,王玉凤老师从开机、关机开始摆弄电脑,这让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儿子瞪大了双眼,一脸的不以为然,她甩给儿子一句话:“过半年看!”于是她每天晚上自学,一开始做一次课的教案需要两天时间,有时甚至做到凌晨4点钟。半年后,做演示片之类的事对王老师来说就成了小菜一碟了。由于有长年的教学经验,且在教案中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她的教案受到了校督导组的好评。

   在实验室建设的近十年时间里,王玉凤教授又要管理实验室,又要为学生上课。除了上课,一天里三个时间段王玉凤老师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而日常的备课、制作课件、写书、写文章等工作全部利用睡眠的时间。连续好几年,她都没有在夜里两点前睡过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玉凤教授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学生诚挚的爱,在普通的物理教学这块天地里收获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她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大学物理”、“力学”、“无损检测技术”、“计量技术”等六门课程,是学校最早的示范课教师之一,在学生的网上评教中评价分总是很高。除了“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她还主持筹建了应用物理专业“无损监测实验室”,她主编、参编了《大学物理教程》、《无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新技术导论》等近十本公开出版教材。公开发表了《物理学与无损检测技术》、《物理学与现代计量技术》、《面向21世纪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等十余篇教学改革文章。主持、参加了国家和铁道部面向21世纪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项目,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物理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多年来,王玉凤教授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我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十项。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校特聘岗教授、校示范课教师、校女教授联谊会会长。还曾被选为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08年2月,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成功绝非偶然,正如王玉凤教授所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进取,路要靠自己走出来。人,有时就需要一点儿咬牙的劲!”

   注:本文集内容有配套电子杂志光盘,同时也可在北京交通大学网站上浏览。http://www.bjtu.edu.cn在信息资源栏目中点击校园新闻网,再点击专题报道。

    北京交通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系电话:(010)51685016

                        (010)51684141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北京交通大学 党委宣传部  ?2000-2007
     E-mail:bjjdltx@bjtu.edu.cn   电话:010-51684611/4141
                       BJTU ICP备19071002号